|
摘要 国际秩序是国际问题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自国际关系学科形成以来便备受关注。历史上每一次国际秩序的更迭都是以权力平衡为主要路径,然而权力平衡并非国际秩序建构的唯一路径,共有观念建构也是国际秩序建构的重要路径。在中美俄互动中,基于对国际秩序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国际秩序观。较于美俄的权力平衡,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国际秩序观,突出强调了共有观念的作用。共有观念在国际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包容性共有观念建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
|
关键词 :
共有观念,
国际秩序,
中美俄互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政治社会学
|
|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构建‘后西方世界’及其对中俄关系的影响研究”(22JJD810007) |
作者简介: 柯研(1994—),男,河北秦皇岛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亚研究、国际秩序、和解外交;毕洪业(1969—),男,黑龙江兰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俄罗斯外交战略与政治转型。 |
[1] |
梁昊光. “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治理: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24, 32(1): 17-30. |
[2] |
高望来. 美国学术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知及中国应对之策[J]. 太平洋学报, 2019, 27(8): 1-10. |
[3] |
孙通、刘昌明. 国际秩序观塑构中的文化特质——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J]. 太平洋学报, 2019, 27(2): 13-24. |
[4] |
金灿荣,石雨松. 习近平的全球治理理念[J]. 太平洋学报, 2019, 27(10): 10-20. |
[5] |
赵龙跃. 统筹国际国内规则: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70年[J]. 太平洋学报, 2019, 27(10): 47-62. |
[6] |
郇庆治.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资源环境安全文化构建[J]. 太平洋学报, 2019, 27(1): 1-8. |
[7] |
邱卫东.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限度与中国策略[J]. 太平洋学报, 2018, 26(9): 47-58. |
[8] |
王义桅. “一带一路”彰显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 太平洋学报, 2018, 26(9): 1-12. |
[9] |
牟文富. 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J]. 太平洋学报, 2018, 26(6): 28-4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