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官方微信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信息公告
更多>>
DOI
高级检索
常见问题解答
更多>>
论文推荐
每期目录
封面资讯
更多>>
更多>>
更多>>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系列专辑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太平洋学报 2024年 32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4-10-28
特稿
试论区域国别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方向和途径
Hot!
杨洁勉
2024, 32(10): 1-9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915 KB) (
58
)
+
-
摘要
摘要: 近年来,区域国别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而需要在服务方向与主要途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国家战略的内涵及其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为基础,从国家、领域和学科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区域国别学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从国家层面来看,区域国别学应充分发挥其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咨询、经验总结和发展方案;从领域层面来看,区域国别学应利用专业优势,在教育强国、大国外交和国际传播等关键领域做出贡献;从学科层面来看,区域国别学应重视自主理论建设,明确指导思想,深化理论体系,强化战略思维,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最后,本文强调,区域国别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创新更好地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助力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政治与法律
地区主义研究七十年:理论演进及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联性
Hot!
陈绍锋
2024, 32(10): 10-27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109 KB) (
76
)
+
-
摘要
摘要: 地区主义研究是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重要板块,但学界对地区主义理论演进的脉络及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联性仍缺乏清晰的认识。论文尝试从核心研究议题、主要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三维度,探析过去七十多年来地区主义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并阐述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学理联系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地区主义研究大体遵循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脉络。其在部分研究议题上符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主旨的变化;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上,从旧地区主义对单一变量,即权力/利益或制度的侧重,到新地区主义对权力/利益和制度的双变量的组合分析,过渡到比较地区主义对不同研究范式的折中,即除上述变量外,还将认知、观念、文化等纳入分析,这一变化符合国际政治经济学三代发展的内在逻辑。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复兴,未来的地区主义研究将延续不同研究范式的融合,更多关注比较地区主义、地区一体化制度的武器化、去一体化,以及地区整合、技术竞争、产业链重组与国家安全的互动等议题。
亚太环境问题:理论基础、安全化与合作动力
李建福
2024, 32(10): 28-41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1020 KB) (
56
)
+
-
摘要
摘要: 亚太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破坏和泥炭地破坏等。亚太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些环境问题的“安全化”,其目的是达成各自的政策目标,即发达国家提升地缘安全战略,而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环境、安全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环境保护与实现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国内关系角度讲,亚太国家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方面同时发力、相向而行是必由之路;从国际关系角度讲,发达国家须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这就涉及四方面的动力,即中国发展参与为环境安全治理注入强劲动能,发达国家支持为环境安全治理提供经济活力,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安全治理建构原则意识,蓝色经济共识为环境安全治理维护共同利益。亚太国家不同的环境安全发展战略决定了它们不同的优先事项,但是发展蓝色经济是绕不开的话题,提升合作伙伴关系是建构环境安全制度的有效途径,所有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由此亚太国家会围绕环境、安全与发展持续展开争论。
“全球南方”如何突破群体性崛起困境?——基于国际共生理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
刘洋、李益斌
2024, 32(10): 42-53
| Full text
(HTML)
(1 KB) | PDF
PDF
(991 KB) (
75
)
+
-
摘要
摘要: 伴随“全球南方”的群体性崛起态势持续增强,其面临的困境愈发凸显,具体表现为理论困境、制度困境与发展困境。理论困境导致“全球南方”问题研究缺乏本土视角,群体性崛起的合法性难以得到认同;制度困境导致“全球南方”的国际制度性权力薄弱,国际影响力难以有效发挥;发展困境导致“全球南方”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潜力难以充分激活。理论层面的“西方迷思”与现实层面的“内外交困”是“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困境形成与加深的主要原因。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助力“全球南方”突破相应困境。理论上,中国学派的国际共生理论有助于破解强调“对抗冲突”的“西方迷思”,强化“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合法性认同,推动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实践上,“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提升“全球南方”的制度性权力,充分激活“全球南方”的经济发展活力,助力其实现发展战略自主、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并平等享受发展成果。当然,国际共生理论与“一带一路”倡议应用于“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尚处于探索阶段,深层融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完善。
视觉海洋
友情链接
更多....
:
版权所有 © 2015 《太平洋学报》编辑部©电话/传真:010-68575728
京ICP备17004193号-2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官营家园3号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后台管理